古书中称:“用兵如孙子,策谋《三十六》。”“三十六计”一词,最早见于《南齐书·王敬则传》“三十六策,走为上计”一语。可见,三十六计的提法,大概在1500年前就已形成了。
《三十六计》原书无准确著作年代、无原作者姓名可考,据推测该书可能作于明、清朝代,原书广引《周易》语辞,或以《周易》为依据,所以作者可能非常精通《周易》。《周易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占卜书,实际上是一部充满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哲学著作,对古代军事家如孙武、韩信等等,都有深刻的影响。
三十六计共分六套,即胜战计、敌战计、攻战计、混战计、并战计和败战计。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情况下所用之计,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情况下所用之计。其计名有的来自历史典故,如围魏救赵、暗渡陈仓;有的源于古代兵书,如以逸待劳、声东击西;有的借用日常成语,如指桑骂槐、反客为主;有的取自诗人的诗句,如李代桃僵、擒贼擒王。
《三十六计》原是一部兵书,所涉及的内容仅局限于古代战争的领域。然而,其丰富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军事斗争的范畴,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政治、经济、外交、管理、科技、体育乃至人生哲学等许多领域,成为人们去难解疑、克敌制胜的重要智慧源泉。
本篇文章是对《三十六计》一书的主要内容作概括,汇编了三十六计全部的计名、原文与其白话翻译示例,将其分享传播,使更多的人领悟到其中的智慧,下面开始正文:
第一套 胜战计
第一计:瞒天过海
【原】备周则意怠,常见则不疑。阴在阳之内,不在阳之对。太阳,太阴。
【译】自以为军事防备极其周密时,其斗志就容易松懈,麻痹轻敌;平时看惯了的,就不容易引起怀疑。隐晦的计谋与公开的形式并不互相排斥,相反,它往往深藏在张扬暴露的行为之中。这就是易理中阴阳交互为用的原则。
第二计:围魏救赵
【原】共敌不如分敌,敌阳不如敌阴。
【译】与其攻打集中的正面强敌,不如迫使敌人分散兵力以后再打。迎击敌人的正面攻势,不如迂回到敌人虚弱的后方,伺机消灭敌人。
第三计:借刀杀人
【原】敌已明,友未定,引友杀敌,不自出力。以《损》推演。
【译】敌方的情况已经清楚明了,而友军还在犹豫未决,在这种情况下,就要设法诱使友军去攻击敌人,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。按照《周易》中“损卦”的易理加以衡量和推广。
第四计:以逸待劳
【原】困敌之势,不以战;损刚益柔。
【译】迫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局面,不一定用直接进攻的手段(而可采取疲惫、消耗敌人的手段)。这是从《易理》损卦彖辞中“损刚益柔有时”一语中悟出的道理。
第五计:趁火打劫
【原】敌之害大,就势取利。刚决柔也。
【译】在敌方处于危机的时候,就要趁机对之使用武力而夺取胜利。这就是强者趁势击败处于困境之敌的策略。
第六计:声东击西
【原】敌志乱萃,不虞,坤下兑上之象,利其不自主而取之。
【译】敌人神志慌乱,不能正确预料和应付突然事变和复杂局面,正如坤下兑上的萃卦受到扰乱一样,要利用敌人这种不能自主地把握前进方向的时机,对敌人发起攻击。
第二套 敌战计
第七计:无中生有
【原】诳也,非诳也,实其所诳也。少阴,太阴,太阳。
【译】用假象去欺骗敌人,但并非是弄假到底,而是要巧妙地由虚变实。利用对方已经产生的错觉,假象就能够掩护真相。开始时用小的假象,继而用大的假象,最后突然变成真相。
第八计:暗渡陈仓
【原】示之以动,利其静而有主,益动而巽。
【译】故意采取佯攻行动,利用敌人已决定固守的时机,暗地里迂回到敌后进行偷袭,乘虚而入,出奇制胜。
第九计:隔岸观火
【原】阳乖序乱,阴以待逆。暴戾恣睢,其势自毙。顺以动豫,豫顺以动。
【译】敌方内部矛盾趋于激化和表面化,秩序混乱。这时,我方一定要静静等待敌人发生暴乱。等敌方反目成仇,穷凶极恶,势必自取灭亡。这就是豫卦的原理:能够顺应时机而行动,就会得到好的结果。
第十计:笑里藏刀
【原】信而安之,阴以图之;备而后动,勿使有变。刚中柔外也。
【译】表面上要做得使敌人深信不疑,从而使其安下心来,丧失警惕;暗地里我方却另有图谋。要作好充分准备,然后再采取行动,不要引发敌方的意外变故。这就是外表上柔和、骨子里却要刚强的谋略。
第十一计:李代桃僵
【原】势必有损,损阴以益阳。
【译】当局势发展必然有所损失的时候,要舍得局部的损失,以换取全局的优势。
第十二计:顺手牵羊
【原】微隙在所必乘,微利在所必得。少阴,少阳。
【译】敌人出现微小的漏洞,必须及时利用,发现微小的利益,也一定要争取到。即使是敌人的微小疏忽、过失,也要利用来为我方的微小胜利服务。
第三套 攻战计